资讯-淘券派

质疑理解成为拼多多?一场电商模仿秀 昭示未来十年

文丨田雨

编辑丨史婉嘉 石航千

【亿邦原创】每个平台都卯足劲“复制拼多多”。

回顾群雄逐鹿的双11,不难发现,“低价”和“中小商家”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的主要竞争点。

“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长久以来“低价心智”是拼多多在平台竞争中最锋芒的刀刃。而作为其“低价”模式成功的主要贡献者——中小商家,从始自终也是中国商业生态的基本盘。

和拼多多2015年-2018年弯道超车期间相比,如今76.4%互联网普及率,彻底宣告平台电商拉新成本触顶。而前赴后继想要向下沉市场猛攻的大厂,在历经各种“特价版”的得失之后,却未能再造一个拼多多。

反而是拼多多,不仅在国内下沉市场扎根甚深,还不断朝向大洋彼岸的“五环外”人群释放价格红利。

拼多多和TEMU这对组合,向全球消费市场再度验证:无论在哪个角落,都有“五环外”的需求。无论你深处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永远有相当庞大的受众,对基础消费有着极强的价格敏感度。他们或许不在意你提供的是什么品牌,却会永远把“极致性价比”的标签贴给提供这些商品的渠道。

2023年,当世界消费环境发生转变,当天猫、京东、抖音,甚至亚马逊都开始高举旗帜喊出“低价”。这场“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成为拼多多”的热潮,更像是再次强化并肯定拼多多模式的成功。

也让一场原本围绕下沉市场的哄抢,最后变成了世界电商给拼多多集体“捧场”。

01

厂牌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央

在诸多平台眼中,中小商家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边角料,抑或扮演新老平台王座更迭时的急先锋,却又往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如今,中小商家重新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争抢的“香饽饽”。无论是在大促中拥有专属流量,还是在日常运营中获得专项扶持……中小商家,正从电商平台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央。而这背后所映射的,实则是平台对未来预期下的被迫选择:

在理性消费的大趋势下,各大电商平台均意识到,未来几年里要争夺唯一存量的下沉市场,仅仅依靠原有品牌商家已经行不通,只有借助中小商家的腿才能走下去。

但这却不是平台对于中小商家态度的第一次转变。

第一个机会点出现在拼多多的“低调发育”阶段。

2015年,当拼多多第一次出现在家人、朋友、邻居的社群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这一年中国GDP同比增长的速度为6.9%。这也是国内经济增速“破7”之后,从高增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