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拼多多经济学:买贵的和买贵了,一字之差在哪

“消费成为给人们带来自主性、意义感、主观性、专属感和自由感的特权场所。”


撰文|樊荣章

编辑|翟文婷



最近发生的现象,让人陷于一种迷思。

比如,年轻人喜欢涌向商场的B1、B2,买杯奶茶或咖啡,随便逛些小店,轻松自在。理论上,商场的一层是黄金地段,人流量大,寸土寸金,以至于一楼默认不会设置卫生间。但现在B1、B2正成为新的流量高地。

再比如,相比往年,今年双11的电商主题更明确,节奏更清楚:低价,且不能有套路,没有算数,简单直给。

这些现象汇总到一起,忍不住让人发出疑问: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花钱了,让他们掏钱变得更难了吗?

《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提到,年轻一代的消费心态是在发生变化,购物需要满足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某种意义上,消费成为给人们带来自主性、意义感、主观性、专属感和自由感的特权场所。

也就是说,年轻人花钱并不仅仅是获得商品,还承载了自我表达的精神建设,因此他们不会拒绝消费。只是不同时期,年轻人的消费内涵会毫无预告地悄然转变。平台是否能及时捕捉到其中的微妙信号,才是关键。

为此我们访谈了十几位年轻人,他们大都年龄在25岁-35岁之间,有的生活在一线城市,有的在太原、成都工作,也有人居住在小镇。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

一、从一线城市到八线小镇

乔雨晴以前有机会出国的时候,必逛机场免税店,每次都囤至少半年的护肤品。她还要帮同事朋友代购,所以她要确保出发之前的信用卡额度足够。

过去三年特殊时期,她的消费阵地发生了转变。日上免税APP和拼多多百亿补贴,变成她主要花钱的地方。她告诉新莓daybreak,一开始也会狐疑,像Lamer这种品牌在拼多多买靠谱吗。收到货第一时间她通过工具查询商品编号,没有问题,之后就果断下单,「价格真的香,没有理由拒绝」。

是的,访谈中价格是年轻人最关心的因素。因为他们都提到一个关键信息,消费更理性了。

Katia去年经历了公司裁员,整个部门被撤掉,虽然她很快找到新工作,收入也没有减少,但这个事件对她的消费观产生很大冲击,生活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她花钱更理性,总体花销有所减少,经常会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但是对于必需品,尤其是长期坚持使用的东西,她还是会忽略价格因素,遵从内心喜欢的消费形式。

比如,跟乔雨晴不一样的是,Katia喜欢去线下丝芙兰的实体店买护肤品。但是对于衣服鞋袜这些损耗品,她很在意性价比,经常货比三家。去餐厅吃饭,必先看看点评、抖音有没有团购套餐。

正应了当下那句流行语,年轻人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