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淘宝内部发生了什么?

我之前表达过一个观点,一款产品的功能变化大概率就是业务意志的体现,而业务意志就是对公司战略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功能是用户能感知到的,业务意志是具体的策略,而公司战略则是商业目标的阶段性方向。

最近我在使用淘宝 App 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为此我还特意跟淘宝团队的产品经理进行了求证,这里跟你们分享下。

先看第一个变化。

这是我经常光顾的一个淘宝店,我发现他们的店铺粉丝数相较于前段时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据我了解,这种增量是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的。

然后我又看了下另一家我常光顾的淘宝店,发现他们的店铺粉丝数同样有了增长,而且数字上的增量都不少。

因此我判断,这里面一定是有些逻辑上的调整。

询问了一下在淘宝做商家产品的朋友,得知之前的店铺粉丝数和直播间粉丝数是分开统计的,而现在做了去重后的合并处理。

不仅是这两个渠道的粉丝合并,包括淘宝平台生态内的其他粉丝量也都做了合并。

再看第二个变化。

现在进入淘宝 App 首页后,顶部的第一个 tab 由「订阅」变成了「关注」。

这个变化只是改了文案,在功能逻辑上并没有什么调整。

那么,单独调整一个文案又能代表什么呢?或者说,淘宝为什么要对一个不疼不痒的文案进行调整?

这里先卖个关子,其实这个变化和我前面说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的。

再看第三个变化。

同样是在商家店铺首页,底部的 tab 和上面的标签都新增了一个「作品」,而你在不同商家店铺主页的底部看到的菜单还不太一样。

好,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变化说起。

一个是粉丝数合并、一个是订阅变关注、一个是作品展示栏。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好奇,为什么之前淘宝的店铺粉丝数和直播间粉丝数是独立统计的?

按理说,既然都是同一个商家的用户,粉丝数也应该是统一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业务定义上的不同。

之前成为店铺粉丝的动作叫「订阅」,而成为直播间粉丝的动作叫「关注」,这两个动作分别在两个独立的业务场景发生。

现在之所以去重合并统计,目的也是打通以商家为中心的流量渠道,实现统一运营。

那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个很直接的影响,可以针对店铺粉丝做深度运营了。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也就是「私域运营」。

以前,商家是淘宝的,用户即便在淘宝商家那里买东西,用户也是淘宝的。

流水的商家,铁打的平台,用户和商家都是平台的资产。

在这种导向下会形成一种局面,平台掌握流量分发权,而淘宝的一项核心商业模式就是基于流量分发的广告业务。

说得直白点,商家想更好卖货、卖出更多的货,就必须问平台要流量,比如花钱买展位、花钱做投放、花钱买搜索排名等。

这个模式已经运转了很多年,也让一批商家享受到了红利,但结果就是强者愈强。

在这种情况下,新卖家如果想在淘宝做好生意,光靠产品好和服务好是不够的,还得有钱。

因为你不花钱,就没法获得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曝光和转化率,自然不会带来销量。

电商有个黄金公式:GMV = 流量 x 客单价 x 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