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京东产发上市倒计时,“大市场”建设关键角色从幕后走向台前

3月30日,京东智能产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产发”)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开始上市倒计时。这是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之后,京东体系内业务板块再次拥抱资本市场。

招股书显示,京东集团间接持有京东产发74.96%的股份,分拆上市后,京东集团继续持有京东产发超过50%的股权。截至2022年底,京东产发在管各类园区建筑面积达2330万平方米,总资产管理规模937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日常与广大消费者接触的京东零售、物流等京东旗下业务,京东产发则显得神秘低调许多。实则无论是京东引以为傲、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当日达和次日达,还是诸如618之类活动形成的广泛商业效应,这一切都离不开京东产发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支撑。如果将京东整体比作一张高效能的数实融合网络,京东产发就是这张网络的超级物理节点,承担着商品流从分布到集散的一体化功能,不仅仅是京东顺畅运行、兑现对消费者承诺的保障,也是支撑起整个京东供应链体系的基石。

而对于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的外部合作伙伴来说,京东产发则是构建高效供应链的超级基础设施。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提升供应链综合效率对于企业降本增效乃至扩张增长至关重要。全球企业中心(CGE)发布的《数字供应链:向前一步》白皮书对24位掌管全球最大供应链的高管进行了调研,这24位高管一致认为企业供应链智能化在接下来的5年内是极为关键的趋势,而且智能供应链可以减少20%的采购费,减少50%的供应链成本,并提高企业10%的收入,对整个经济都有促进作用。

产业基石

现代化、智能化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三项内容之一,“建设现代流通网络” 将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及“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越来越长,供应链越来越复杂,维护这样超大规模工业体系的运行,需要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仓储物流体系。”

陕西的苹果、威海的生蚝、顺德的电器、郑州的手机、苏州的电子元器件,从下单到分拣、包装,再到配送中心,最后送到消费者或者厂家、商家手中,还要做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不仅仅考验着物流快递的运输配送能力,更考验着背后的仓储物流的容量和敏捷性。

作为高效能的物流基础设施,广布的网络、强大的节点是最关键的底层能力。核心业务逻辑是:通过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区域仓库枢纽,根据消费数据,完成商品储存、补货、调配,实现仓库与消费者所在地的点到点配送。城市间、城市内区域仓库越多越密集,离用户越近,则配送服务体验越好。

在更大的商品流通视角,高水平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角色,其投资建设的提质和提速,无疑将为城市群和产业带提供更高水平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发展和市场畅通。

2007年,出于业务发展需求,京东开始自建物流体系。自建物流,就需要有仓储,所以,京东成立一个专业负责仓储业务的部门,这是京东产发的雏形。但是,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和大量自动化设备的运用,租赁来的传统仓库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2010年,京东开始筹备自建物流基地,当时定下的目标就是“只做第一”,自此由京东产发制定的“亚洲一号”超大型智能仓库的产品标准得以引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