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拼多多怎么了?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正深陷于思想动荡中。

起码是在如何处理公司信息和公众关系这件事上,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拼多多的体量已经大到无法再低调前行,近一个月以来的拼多多商家维权风波所造成的影响之广泛,远超他的预设。

摆在拼多多面前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十月围城”吗?

无论这一类比准确不准确,这都已经是当事人和观察者们提到最多的问题了。因为对于中国的电商行业来说,淘宝的经验教训是所有人都必须研究再研究的。

黄峥的答案原本是否定的。

作为杭州人,他见识过2011年数万淘宝卖家向阿里要求维权,导致整个西湖交通都陷入瘫痪的盛况。与之相比,拼多多上海办公楼下大约二三十个商家的聚集,似乎远不能与之相比。

但事件在舆论上的发酵很快超过他的想象,依赖社交网络生长起来的拼多多,终于也受到了社交网络的反噬。拼多多到了转变的节点上。

事件源起和官司往来

淘宝十月围城事件,有明确的导火索,即天猫前身淘宝商场的战略升级及其带来的商家规则调整。彼时,淘宝已经顺利运营八年,从一个秘密项目成长为中国电商第一,把C2C的模式跑得足够成熟。但谁都知道,B2C的前景无限,京东的崛起业已证明。因此,淘宝商场不得不大刀阔斧改革,既然是改革,就会有人获利,有人失利。中小卖家曾经是伴随淘宝成长的既得利益者,淘宝商场的政策调整起初过于激进,立刻就引起反弹。

而拼多多商家维权,要点则是控诉拼多多“假一罚十”“劣一罚三”等规则过于严苛,并且在纠纷产生时,平台过于偏向于用户,商家则缺乏自证渠道。正如黄峥自己所解释:拼多多跟其它公司价值观有些微差别,我们永远说消费者是第一位的,因为商家的最终利益也是消费者的利益。

规则一直在,拼多多事件并没有一个明确时间点的导火索。事件第一次被展现在公众面前,是因为6月14日,部分商家前往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的过程中,双方在纠纷中出现了肢体上的暴力冲突。相关视频颇具视觉冲击力,与拼多多的商品一样,在其赖以生存的社交网络广泛传播。

事实上,据涉事商家们称,这种零星的维权已经持续一段时间。近期因为终于受到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维权商家一方受到鼓舞,开始自我组织,主动扩大范围,号召更多的拼多多商家加入到他们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拼多多在6月18日提供给媒体的资料中,有三份与涉事商家有关的民事判决书,三起案件拼多多均为被告人,起诉时间与开庭时间则在2017年到2018年初之间,拼多多都是胜诉方。

黄峥解释称, 拼多多的“假一罚十”“劣一罚三”等打假政策在淘宝基础上还做了推进,相比起其它平台更为严格。而规则也都是“最开始就定了”,这给拼多多后来在司法层面屡诉屡胜打下了基础。

至少在台面上,拼多多早有万全的应对准备,并非仓促应战。

商家的局限和无奈

商家们不干了。

他们的职业生涯普遍都做过淘宝,有人还有在京东和天猫的运营经验。商家们认为拼多多“假一罚十”“劣一罚三”的经济惩罚过重。不可避免地,在商家行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例如恶意骚扰、投诉其它未涉事商家。从这一点来看,拼多多事件与淘宝围城事件的表现亦有相似之处。

此外,“假一罚十”“劣一罚三”也是拼多多被外界认为“靠罚款盈利”的来源。针对这一点,黄峥和他的同事们反复向媒体保证,所有从消费者端收入的资金都进入一个第三方监管账户,拼多多没有所谓沉淀资金一说,而对商家的处罚金额也会全部返还给消费者。

由于拼多多没有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钱包工具,无法通过现金方式赔付,于是改用每单上限一张的无门槛现金券形式发放给消费者,现金券有效期限为五十年。据拼多多法务负责人称,超过95%的现金券都会被消费者很快用掉。假如真的没有核销,则会进入一个消费者保护基金,由消保基金和拼多多平台来为商家跑路等特殊情况下的消费者权益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