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深度解析优惠券

1886年,可口可乐开始派发世界上第一批优惠券时,优惠券展示了它迷人的魔力,促使诸多美国人购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立马从一堆饮料品牌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饮料企业。

优惠券具备让消费者转化品牌,增加购买的能力,是企业促销必备武器。滴滴,瑞幸,靠着优惠券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里的独角兽。疫情期间,各地政府积极派发优惠券,很好的拉动内需消费。

但,不少企业投入数十数百万成本派发优惠券,效果往往不如预期,更有甚者,直接倒闭,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很多企业对于优惠券存在着误区,一是对优惠券的本质理解出现问题,二是对优惠券的设计和执行上存在问题。

仅把优惠券当成操纵消费者的手段,没法结合实际情况去使用优惠券。容易形成思维的死循环:

优惠券思维死循环

许多产品经理,特别是产品萌新,设计优惠券模块时,存在类似的问题:不了解优惠券本质,无法判断优惠券模块设计是否正确。

要解决企业使用优惠券效果差的问题,我们就得解决两个问题:

  1. 什么是优惠券?
  2. 优惠券如何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

01 什么是优惠券?

在经济学中,优惠券是指企业通过发布可抵扣面额券,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感知和购买行为,从而促使消费者作出即时购买行动的促销方式。

优惠券本质是企业促使消费者即时购买的促销方式,在定义里面有两个很关键的词汇——价值感知,直接影响。

什么是价值感知?

价值感知是指顾客在感知到产品或服务的利益之后,减去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从而得出的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主观评价。

影响价值感知关键因素:感知利益和付出成本,感知利益指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获得的利益总和,除了产品服务利益,还包含潜在的其他利益。付出成本,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付出的成本,除了产品服务经济成本,还包含时间精力等潜在成本。

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价值感知的?我们用一个简化的案例模拟消费场景。

为了简单理解,我们把感知利益,付出成本等同于产品价格,我们对比正常情况和使用优惠券两种情况,对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影响。我们假定 A 产品原价 100 元,优惠券面额 40 元。

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感知利益和价格相同,为 100 元,没有其他潜在的利益,支付成本为 100 元,没有其他潜在成本,付出成本为 100 元。

意味着消费者付出 100 元购买价值 100 元商品,对于他的价值感知是没变化的,通常消费者有需求才会购买产品。我们生活中很多日常购买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有优惠券的情况下,由于商品没有降价,消费者的感知利益还是 100 元,存在优惠券利益 40 元,支付成本降到 60 元,优惠券存在获取成本 10 元,付出成本为 70 元。

消费者价值感知产生赚了 30 元,有概率产生购买行为。这种例子最常见于超市的折扣区,淘宝的双十一,消费者会购买临时或根本用不上的商品。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优惠券在保证消费者的感知利益稳定的同时,降低消费者付出的成本,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实际上,优惠券的影响方式远比案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