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拼多多是怎么崛起,以及未来要如何发展?

现在,拼多多的热度已经逐渐下去了,而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个时候来谈谈拼多多,可能大家也更有耐心去看到它背后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之前很容易在情绪化的争论里被忽视。

前段时间,拼多多引起的争议极其巨大。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家对它的评论基本就分成两类:

  • 一类认为拼多多的做法完全不能接受,不仅是在用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也是在损害一些品牌商的利益;
  • 另一类意见则认为,质疑拼多多的人是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无知,中国的低收入人群还不少,没有拼多多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乡镇集市、农村的小超市里买这些东西,如今在拼多多上买,和以前比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有可能获得一些优惠。

这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特别像当年川普当选总统之后,在美国社会造成的撕裂感,一拨人坚定地支持他,另一拨人坚定地反对他。拼多多面临的这些争议,在之前中国的科技商业领域里很少发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不过热点都是短暂的,科技新闻层出不穷,不管大家之前对拼多多的反应有多激烈,到现在都应该相对平静了。我选择在这个时候再来聊聊拼多多,可能大家也更有耐心去看到它背后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之前很容易在情绪化的争论里被忽视。

拼多多前传

我想先说说拼多多的「前传」,看看整个产业大环境的变化是如何给它留出崛起空间的。

一个企业家朋友告诉我,大概在 2011 年底到 2012 年上半年,阿里做过一个判断,认为淘宝的用户数可能再涨三四年就要见顶了。所以他觉得中国电商的大格局基本已定,就是它和京东两分天下。基于这个判断,阿里开始针对现有的流量做更精细化的运营。

2011 年的 6 月,阿里把淘宝网分拆成了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是淘宝商城。2012 年初淘宝商城改名天猫,加强了平台定位,聚焦在大卖家和大品牌商上。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阿里当时的这个决策,会发现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 一个原因是打假。当时淘宝里鱼龙混杂,一些价格很低又不是出自大品牌商的产品,假货风险很大。阿里为了更好把控而做了天猫,把品牌商和大卖家迁移过去,因为这些人不会为了卖点假货而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 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在淘宝网里,平均客单价比较低,想向卖家收取比较高的推广费用有难度,而进入天猫的大卖家能在广告上有更大投入,这样阿里作为平台方也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阿里的这个战略选择在当时看起来很合理,实际的效果也还不错。但是等到拼多多崛起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会发现它可能有一些判断的盲区,最明显就是中国网购人群的增长要比它预期的持续时间更长,空间也更大。而这个增长的人群,主要来自 3~6 线城市,还有中国广大的乡镇地区。

这个人群的爆发性增长,差不多是从 2015 年开始的,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个时间节点的存在。

2015 年末到 2016 年,小米经历过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需要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它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把能覆盖的城市人群基本都消费完了,线下渠道的缺乏,让它很难去开拓小县城和乡镇人群。

这时 OPPO 和 VIVO 的优势反倒体现了出来,它们在电视上打过多年广告,品牌知名度下沉得比较快,同时又在很多小县城和乡镇开了专卖店,迎合了这些地区用户进店买手机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