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数字化为精神心理健康赋能”成大势所趋 京东健康引领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10月10日,在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由京东健康联合众多行业专家发起了一场以“数字化为精神心理健康赋能”为主题的线上圆桌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数字化为精神心理健康赋能是大势所趋,希望能集合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实践成果,以及整合医疗的创新思路和成熟经验,进一步推动精神心理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落地。

论坛上,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郝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孙洪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首席专家李占江,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凯文,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睡眠障碍专科主任谭立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唐登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钟华清等嘉宾,围绕“精神-心理整合治疗的现状和趋势”“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数字化工具对精神心理健康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数字化赋能精神心理服务创新是必由之路

随着数字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实现了临床诊疗效率的提高和整合服务效能的提升。而在精神心理专科领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也在推动精神心理专科的全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缓解精神心理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以及满足公众对于多样化的精神心理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论坛致辞中,王钢主任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计划将数字技术辅助精神障碍防治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希望发挥数字技术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优势,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精神障碍防治的效率,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郝伟教授在圆桌讨论中表示,数字化能够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干预,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在医疗机构与家庭、患者建立桥梁,以利于建立家庭、社区、医院无缝连接机制。徐凯文博士也介绍称,数字化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更加适合中国服务对象体量庞大的现状。今后,数据和智能技术的不断积累有望打破心理不同流派的界限,带来全新的心理学技术框架。

对于数字化赋能精神心理服务创新过程中的一些现实挑战,与会嘉宾也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唐登华主任医师认为,尽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应用突飞猛进,但精神科医生和咨询师却很难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形式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绪体验很难替代。郝伟教授也表示,精神心理的数字化发展需要大家建立共同语言体系,完成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干预,从而实现革命性进步。

京东健康引领精神心理专科服务模式创新

论坛上,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在京东健康看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京东健康致力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诊疗服务的普及,通过数字化应用推动精神心理专科的创新服务模式落地。

根据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调研显示,目前我国有合格执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资源较为有限,公众对心理咨询存在较大认知门槛;非精神科室医生遇到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的患者,对医生的精神心理意识也提出更高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参考了精神医学的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的模式,通过产品服务和技术手段架起精神科和其他临床医学学科、心理咨询治疗团队的一座桥梁,让有限的优质医生和咨询师资源,通过整合治疗的模式,得到高效利用。目前,通过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构建的这套整合解决方案,无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咨询服务,或者两者联合会诊,都能轻松联通或转介。比如,情绪、压力类等心理健康需求用户,可在线上通过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从心理评估切入,中心根据心理评估的结果匹配专业方向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咨询;而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可以采用精神科医生+药物+心理咨询三位一体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保证精神诊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