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京东到底是家零售企业,还是家互联网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老铁

作为中国电商业的一大巨头,如何对京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直是舆论热衷讨论的话题,一部分认为这是一家以线上交易放大规模,尤其最近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对京东宜采取互联网企业的分析框架,保持乐观前景看待;而质疑者则认为,无论从资金流转还是变现方式,京东都是一家相对传统的零售企业,其定性应聚焦在“零售”领域。

2018年,外部市场环境下行压力加大,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短时间内可以借轻运营的高毛利,再加上对费用的严格控制(最近行业流传的裁人潮),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风险,但对于重运营的零售企业,低毛利和高运营费用可压缩空间较小,上升空间会有很大制约。

基于以上基本逻辑,我们结合京东2018年财报,用“定量”手段给京东进行“定性分析”。

开放平台放缓,自营是流量和金融生意

2018全年,京东总营收达到4620亿人民币,较上年增加27.5%,其中自营商品部分增加25.4%,服务部分增速高达50.5%。

京东以自营模式起家,具有浓浓的零售企业基因,在2018年,自营部分增长弱于服务业务,似乎公司开始大踏步向轻模式互联网公司迈进。

2013-2017年京东分业务运营情况

整理2014-2017年服务收入的增速,分别为:268%,103.1%,55.2%,50%。

由于服务性收入主要由线上广告和物流两大业务组成,因此,服务性营收的增加可视作开放平台版块的放大:轻运营提高企业毛利,改善损益表。

2013年京东毛利仅有10%,在2017年已经达到15%,2018年仍为15%。

那么,为何2018年服务性收入大涨,但毛利维持不变呢?

事实上,随着京东物流采取针对C端的快递服务,这已经成为服务性收入最大的推动力,2018年物流服务较上年增加140%,超过GMV增长,这意味着重运营的物流收入增加,反而拉低了企业盈利表现。

排除此因素,2018年市场和广告收入增加32.4%,与自营部分增速相差不大,这是历史新低,经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京东开始有意放缓开放平台增长,自营仍然是重中之重业务。

广告增速开始收窄

关于京东为何执拗于自营业务的讨论,我本人此前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对商家的账期之上,即延长对商家的流动负债,获得现金流,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2018年京东对供应商应付账款增加56亿元,当期应收账款共计798亿,同期运营贡献现金为208亿,供应商账期在此贡献颇大,尤其在物流仓储部分尚处于强投资之时,这笔现金流着实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