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淘券派

濒临死亡的韩国电影

本文作者是工作室同事 风雨如歌 。

2020年2月9日,是韩国电影史上空前丰收的日子,这一天,奉俊昊的《寄生虫》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连续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电影等4项大奖。

一部外语片能获得如此多的奖项,这在好莱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韩国电影一下子成为了世界C位,风光无限。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也就是2023年的今天,韩国电影却遭遇了濒临死亡的困境。

整个2023年上半年,韩国电影票房前十中,仅有两部韩国本土影片,大头被好莱坞和日本电影占据,其中《铃芽之旅》更是连续刷屏了5周。

在过去,电影票房前十通常有一半左右是韩国本土电影。

更糟糕的是,本土电影中只有一部《犯罪都市3》实现了盈利,其他全部亏损,由于盈利前景不明,投资也就大大减少了,具体到拍摄层面,韩国上半年仅9部电影开工拍摄,预计全年无法突破20部。

而在正常年份,韩国本土电影年拍摄数量在200部以上,由于产量大幅减少,连带着演员薪酬也有所下降,有传言称有的演员下降了30%-50%,真实估计没有那么夸张,但有所下降是一定的。

本土电影大幅减产,电影票房十多年来第一次被外国片子刷屏,韩国电影究竟怎么了?

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吗?

想要了解真相,我们就必须了解一项促使韩国电影崛起的关键政策:配额制度。

过去电影主要有三大传统消费渠道,分别是录像带、电影院和电视台的电影频道。

只要把消费渠道卡住,就能相当程度上控制内容,而韩国政府向来很重视对传统三大渠道的控制。

早在50年代初,韩国就开始实行“进口电影配额制”,主要是在电影院环节进行进口限制,录像带和电视台干脆不让进口外国片。

类似的措施一直实行到80年代,却始终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因为强行扶持国产,只会让国产更烂,大家更不想看。

里根上台后,开始在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义”,在亚洲,人们普遍知道日本被逼着签了广场协议,产业向上就此失败,却很少有人知道,韩国也是里根政府的敲打对象之一。

韩美关系在80年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此前的韩美贸易,都是韩国逆差,美国顺差。

但随着70年代韩国经济腾飞,产业竞争力增强,韩美贸易逐渐转变为韩国顺差,美国逆差,1985年达到了43亿美元,韩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国,这令美国日渐不满。

对电影进口配额制度早就不爽的好莱坞趁机游说美国政府,要求对韩国施压,废除配额制,实现电影进口自由化。

韩国的全斗焕政府最终也没顶住压力,被迫同意废除配额制。

不过全斗焕并没有认输,他决定“曲线救国”,虽然进口环节不能限制了,但其他环节还可以,电影又不止进口一个环节。

他针对放映环节,也就是电影院,出台了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146天放映国产电影。

同时还规定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时间放映国产片,对于录像带依然寸步不让,规定外商无权进口录像带,只能由韩国政府指定的少数几个大企业进口。

录像带、电影院和电视台是电影播放的三大渠道,都做了针对性的安排。

尽管接下来几年,好莱坞的冲击势头一度出乎意料,但韩国电影还是实现了崛起。

那时经过“汉江奇迹”,韩国电影已经具备了充足的资金和人才,再让好莱坞这条鲶鱼一搅和,带来各种新的理念后,就产生了鲶鱼效应,有点像特斯拉入华后,令国产车加速崛起一样。